《过去的自己》-2021

工作第2年

2021-沉浮的一年

20210215

初四了,开工

这是一篇个人生活记录……

时间过的很快,没想到自己断断续续竟然已经写了2年的日记。

从小到现在很少有东西可以坚持下来,就只剩下这一个习惯保留至今,每天或者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去写日记,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虽然琐碎,但是时光留痕,回首时也会觉得当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有意思。

目前工作节奏非常急促,玩也是一天,认真工作也是一天,所以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工作一天。

20210801

武汉疫情变严重了

工作还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办法更近一步

买房的事情也耽搁了

家里面还是一团糟

hi,我23岁,剩下的存款支持不了4个月,即将买房,也即将失业。

2021年的7月和8月对于我个人,对于这个社会来说,都太过魔性。

吴亦凡被抓,背后牵扯出一片瓜田。

鸿星尔克因为5000w的捐款一夜赚回20000w,全民直播狂欢。

国家双减政策落地,教育股票直跌97%。

郑州洪灾,南京变异新冠疫情,直到现在,8月初,武汉开始全民核酸。

短短的1个月,我身处这个社会,看到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看到社会是如何用自己无形的大手牵扯着每一个小人物的死活。

而我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

先说说生活吧,刚毕业,我就进入了线上教育公司,疫情期间势头正猛,还是跟着这个风口赚了一些钱。能力也有提升,在6个月后升任管理。一年刚满,双减政策落地,整个项目被裁,现在正是风雨缥缈之际。

第一份工作给我几个经验:

  1.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要找和技术有关的工作,不要因为钱或者迷茫就随意决定自己的去处。
  2. 个人性格在很大程度决定自己的职业路径。

这一段时间我的状态两字就可描述:“空心”。一个空心人,无奈又无奈又无奈的在时代洪流中勉力前行。

不爱社交,是因为独处我最舒服。

不爱游戏,是因为我游戏很菜。

不爱健身,是因为我跑不动。

不爱小孩,是因为很费钱。

但是我得向前走,得买房,得谈恋爱,得坚定不移,得成为一个优秀青年,中年,老年。

我到底是什么呢?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机器,不断的遵循社会规则,不断的在他人的告诫中畏缩前行。

这不算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复盘,我没什么个人成长,目前的我陷入了虚无主义论,悲观且虚无。我至少得想清楚,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然,我只是一个社会机器。

抱歉,我自己的生活,3句话就可以复盘完。没什么积极能量,我就是个悲观主义者,想从我这获取正能量挺难的。

但是我可以让你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很丧,难过的时候,可以找我,我们一起丧。

Ps:但我不会和任何人一起躺平。再难熬,都得熬过去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背后还有责任。

20210810

距离上周四离职已经5天,这几天做了几件事情。

花了3个小时收拾房间。

邀请我姐来我家玩,并且自己做了晚饭和中饭。

看了房子,并决定最终将房子定在武汉花山,一个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定了拍照风格和大致时间,准备拍照。

因为吃多得了急性肠胃炎,排队第二次核酸,发了2条朋友圈告知朋友[因为吃多上吐下泻,以为自己感染了病毒,真的太丢脸了]。

就这短短5天,武汉的疫情越来越严重,通过朋友圈就能感受到。

目前仍然困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感觉自己挺丧的,但是我还在努力恢复,希望未来几天自己的精神力能有所提升。

20210816

说说现状,1件大事,3大感慨

第一件事,我下岗了。

8月5号(12天前),字节瓜瓜龙项目组正式通知,主管及以下全员辞退。大事上我总有一些运气,本来就准备在8月份主动离职,没想到最后还可以拿着赔偿离开。

刚离职那段时间,一打开手机,微信上铺天盖地全在问我,”什么情况?还好吧?有没有赔偿?后面怎么安排?“

每天忙到没时间发朋友圈的前同事们,也开始一天几条朋友圈,提到最多次的核心主题,”终于活的有点人样了“

一片欢腾喜气,从线上微信传递到面对面见面。

但是这篇欢腾背后也有着很多担忧和哀愁,一段时间内无固定收入,前途未定。

我将积极面对,慢慢来,踏实走。

第一大感慨,读书是绝对正确的事情。

一年工作中最遗憾的事情,没持续读书

没读书和读书的区别真挺大的,2018-2019年读了将近180本书,而已经渡过的2020年和过半的2021年都没有踏实读过一本书。

我察觉到的情况就是,越来越不会说话,词汇匮乏,表扬人只会用”棒!牛!厉害“,闲暇时刻,脑袋空空,什么都没有。以前写2000字以下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是最困难的,我总是竭力简化自己的文章和词汇。现在500字的文章我都得绞尽脑汁想3天,表达欲和文笔力量在不断减弱,羞愧羞愧。

2020年和2021年,是我多年读书生活中接触文字最少的2年。

趁现在的休息期,我重新拾起以往的习惯。多看书,至少让我的逻辑和文字不要那么混乱。

第二大感慨,人活一世,当下最重要。

最近看了纪录片《人生7年》,和我已婚姐姐、未婚姐姐、有工作的前同事、没有工作的前同事聊天,各有各的烦恼吧,但都在努力生活。

短短十几年,关注内心的愉悦很重要,而内心愉悦是自己给的。

我从我可可姐(很有生活智慧的亲人)那受到很多激励。我可可姐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果落在我身上,可能都活不下去了,但是我姐一直很乐观面对问题,很坚强的解决问题。

性格偏悲观的我每次看到她很积极阳光,刚开始觉得和她不是一个世界,后来开始有点惊讶(毕竟一个人在持续负环境的情况下很难保持乐观),到最后我也承认被打动了。

果然,人心的自在不取决于周围环境。我最后没控制住一路沉到谷底,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温水煮青蛙“。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态越来越崩,又没有任何空隙可以让人喘息,最后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逃避——裸辞。

万幸的是,这一次是下岗不是裸辞。

推荐一本书,很无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写尽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主题,时不时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看看。

叫《活在当下》。

第三大感慨,工具和人是相互博弈的关系。

最近在家收拾东西时,找到一只老式的诺基亚手机,拿起来的一瞬间,记忆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想起我初中,高中,大学用过的手机。

感觉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但人却越来越不自由。

初中之前,用的是我妈的诺基亚,是那种真的能砸核桃的手机,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就是定早上6点起床的闹钟。

高中3年,用的是我妈不用的触屏小手机,使用最频繁的功能仍然是定早上6点起床的闹钟,然后就是深夜打电话骚扰我妈,告诉她我好累,熬不过去高考。

大学毕业那年暑假在手机店打工,才拿到第一台正经手机,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小说。然后整个大学的走向就变的很奇怪。

很少再定早起的闹钟去学习,从以前一周3次电话变成一个月1次电话,走到哪都在看手机,排队5分钟都得掏出手机看一眼。

朋友聚餐经常相对无言,都默默的刷手机,聊微信,但是讽刺的是,明明可以聊天的对象就在跟前。

朋友圈里生活灿烂,人美景美,背地有可能连自己房间都打扫不干净。

只要听到微信消息,人就恐慌,担心有急事找自己。

似乎在智能手机出现了那一刻,人的生活就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再也很难沉下心读书,沟通,踏实工作。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个观点很有趣,”越在狭窄的房子里面,看电视刷手机的时间越长。在狭窄地铁和电梯里面,看抖音和短视频的人会越多。“。

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没有办法负担高额房贷,常年在10㎡不到的租房中生活。

线下空间越来越狭窄,这个空缺只能由线上的空间来填补。

想象一下这样一幅场景,早上8点起床,工作到晚上8点回家,衣服随地一丢。打开手机,你在10㎡的房间刷抖音到2点,再开始第二天的重复工作。

一整天24小时,除了路上的一些时间可以看到外面世界以外,人的全部注意力几乎都在网上,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人们不去看书,经常陷入社交网络不自知,失去了思考能力。

《黑镜》里面有一集就是这样的暗示。

所以未来很多年,人类都会和工具处于一个博弈状态。再也不是单方面的人类创造工具,人类使用工具。

我们会不断付出人力物力【优化】工具,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反抗】工具。

Change Log

  • 20220803 03:44-03:51 更新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