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逻辑学01-初入门

我爱朋友,爱美食,爱家人,爱一切奢华的装饰,爱一切能让我过得更舒服的无聊物件,爱荣誉加身,爱家财万贯。

但,这些都不及我对智慧的热爱。

我愿用这浅薄有尽的大脑去坠入深沉无尽的知识海洋,愿承受被朋友疏离,愿承受被家人背弃,愿承受粗茶淡饭,默默无名,家徒四壁,若这些能换回我对广阔智慧的一点窥见,我这一生便是无憾了!

谨记

在哲学的盛宴上,逻辑学不过是一道可怜的开胃菜,它刺激了一个人上千种食欲,却又使其索然无味。

我们质疑逻辑学,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推理本质上都是欲望的体现,只不过被披上了理性的外衣。我们假装在建造不偏不倚的思想大厦,而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选择哪些个某些人或某些爱国主义愿望赋予尊严的事实和结论。

我们怀疑逻辑学,是因为人到中年,我们已经知道生活比三段论更广阔,更可靠,更深刻;逻辑是静态的,充满了“不变的真理”,而生活是流畅多变的,让各种规则措手不及。

勒庞在《物质的进化》一书中说,”最初被理性否定,但最终又得其认可的事物,在数量上相当可观。”或许,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把各种深思之后的规则都熟记于心,结果却发现,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认知、对生活的领悟,都跌出了这个优雅而有序的世界。

引自威尔杜兰特《哲学课》

学这个是为什么?

认真思索这个问题的刹那,曾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以及认识的智者提过的建议像潮水涌进。追溯起来,还得从查理芒格开始,2019年学习理财期间遇到了这位有钱的老头朋友,他创造性提出“基本普世智慧”概念。

基本的,普世智慧是什么?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有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思维模型是什么呢?这么说吧,第一条规则是,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必须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你们也许会说,“天哪,这太难做到啦。”但是,幸运的是,这没有那么难——因为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当时正经历思想初启蒙的我,心中如被大锤重击,觉得找到了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的终极方法。后来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寻找思维模型,自我独创思维模型,走过了很多弯路,也有的时候忘记前行,回首3年依旧一事无成。但万幸,这个观点已深深刻入骨髓,受到职场CEO的启发,重拾读书之路,重拾思维模型搭建过程。这一次,比以往都更迫切,也更有条理。

逻辑学算是这个思维模型搭建的初始项目。

其次,受到电商U联荟@电商人全栈知识体系笔记下的这篇互联网运营的高阶进修成长指南的启发,决定从逻辑学开始入手。

image-20221030010234105

image-20221030010254863

image-20221030010337575

最后,基于上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选择从逻辑学开始起步。根源是想要通过逻辑学的学习,提升逻辑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就目前来看,是没有帮助到自己这个部分的。

除却自己的世俗观点,再来讲讲为什么人们(主要指已逝的大哲们)为什么要思考逻辑学问题,为什么要发展这门学科?

一句话:随着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人们需要明白何为真理,何为谬误?而逻辑学洽洽是判断真理的工具。要想学习哲学,先要入逻辑学的大门。

逻辑学是枯燥无味的,是索然无趣的,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分重要。如果实现弄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我们就不能开始对真理的追寻,否则,当我们与真理不期而遇的时候,我们将无从识别。

取自威尔杜兰特的《哲学课》

怎么学的?

目前阅读了9本书籍,看了2个视频教程,上维基百科查询了2个专业术语,暂未开始实践。

学说历史是?

在阅览大部分逻辑学介绍书籍以后,采用陈波《逻辑学十五讲》开篇的逻辑学史介绍

世界逻辑的发展有三大源流,肇始于古希腊的西方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为代表;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以《墨经》的逻辑学为主要代表;古印度否叫理论带有佛学特色,以正理论和因明为主要内容。实际历史进程中,中国先秦逻辑和古印度逻辑都有某种中端,没有进入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

唯肇始于古希腊的西方逻辑有相对完整的历史,它后来成为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现代逻辑就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而成的。

著名逻辑史家波亨斯基(1902-1995)曾这样描绘西方逻辑发展总图景:

西方逻辑史出现过三个高峰,每一个都是较短暂的,由长时期的衰落间隔开。

第一个高峰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个时期的辉煌成就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和斯多亚逻辑;

第二个高峰出现于12世界至14世纪,即中世纪逻辑的鼎盛期,此时期取得很多重要成果;

第三个高峰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数理逻辑时期。

取自《逻辑学十五讲》陈波 代表人物
初创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麦加拉派/斯多亚派(说谎者悖论)
鼎盛期(12世纪至14世纪) 培根、密尔(穆勒)
发展期(19世纪晚期数理逻辑时期) 莱布尼兹、弗雷格、罗素、哥德尔、克里普克
取自《哲学课》威尔杜兰特 代表观点
古代智者 知识来自感觉
柏拉图 反对,理性是真理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 赞成&加固,构建理性思考体系-三段论
皮浪 三段论优化,没有什么是确定的
伊壁鸠鲁 回归智者观点,相信感觉
基督教义-经院哲学家 让人们相信信仰,相信未知事物
笛卡尔 走向极端-相信理性-科学开始
伽利略 培根 莱布尼兹 康德 黑格尔 英国务实主义,相信理性
霍布斯、洛克、穆勒 赞同感官
布拉德利、鲍桑葵、伯特兰·罗素、怀海特 英国务实主义
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 实用主义
休谟 感知是对真理的检验,理性是真理发现者

Change Log

  • 20221030 10:42-11:56 2h 中途同高中哲学老师谈对哲学的思考&新逻辑学史
  • 20221029 22:03-24:00 更新

注释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