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读史的方法-梁启超

摘要

回答3个问题 答案 备注
读本书的目的 消磨时间/积累素材/解决问题/搭建知识体系
笔记形式 偏口语化(用于讲述)/偏文字化(用于输出)
书籍信息 书名/作者/译者/分类&流派

书籍详细信息

  1. 这本书的评分是多少,截至目前多少人看过,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定要给出明确是或否的结论)

  2. 你看的是哪个出版社、哪位译者的作品(方便以后更清楚自己的胃口)

  3. 作者信奉什么主义,属于什么流派,什么奖的获得者?

  4. 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哪些其他书?(联想,以后方便归纳)

  5. 是否让你产生想要修改或补充之前笔记的欲望,如果有,立刻去修改之前的笔记

总结

我很希望做中国史的人有这种工作——以一百人代表全部文化,以专传体改造《通志》。试试看,一定有很大的趣味,而且给读者以最清楚的知识。

这种做法并也没有多大奥妙,只把各部文化都分别归到百人身上,以一人做一代的中心,同时同类的事情和前后有关的事情都摆在一传内,一传常可包括数百年,我们即使不去改造《通志》,单做一部《百杰传》,也未尝不可。

说起这种体裁的好处,最少也有二种:

第一,譬如哲学书或哲学史,不是专家看来,必难发生趣味。假使不做哲学史而做哲学家传,把深奥的道理杂在平常的事实中,读者一定不觉困难而且发生趣味。因为可以同时知道那时的许多事情,和这种哲学怎样的来历,发生怎样的结果,自然能够感觉哲学和人事的关系,增加不少的常识。专门人物普通化,专门知识普通化,可以唤起多数读者研究学问的精神,注重历史的观念。

第二,事业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历史上有许多事体,用年代或地方或性质支配,都有讲不通的:若集中到一二人身上,用一条线贯串很散漫的事迹,读者一定容易理会。譬如鲜卑到中原的种种事实,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不能使我们明了,《纪事本末》把整个的事团分成数部,也很难提挈鲜卑人全部的趋势。假使我们拿鲜卑人到中原以后发达到最高时的人物做代表,如魏孝文帝,替他做一篇传;凡是鲜卑民族最初的状况,侵入中国的经过,渐渐同化的趋势,孝文帝同化政策的厉行,以及最后的结果,都一齐收罗在内,就叫做《魏孝文帝传》;那么,读者若还不能得极明了的观念,我便不相信了。

我相信,用这种新的专传体裁做一百篇传,尽能包括中国全部文化的历史。现在姑且把值得我们替他做传的人开个目录出来,依文化的性质分为三部。但凭一时思想所及,自然不免有遗漏或不妥的地方,待将来修补罢!

中国时代 世界时代 思想家&其他学术家 政治家及其他事业家 文学家及其他艺术家 商人及其他实干家
先秦时代(旧时期时代-公元期221年) 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合,北魏孝文帝(北周孝文帝附),唐太宗、元太祖、明太祖(明成祖附),清圣祖(清世宗、高宗附)。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 周公,子产,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司马光合,张居正,曾国藩、胡林翼合,李鸿章、孙文、蔡锷
汉代(公元前202-220) 董仲舒、司马迁、王充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魏-王弼;鸠摩罗什,道安、慧远合;智页、玄奘、慧能、澄观、善道。
北宋(公元960-1127) 张载,程颢、程颐合 北宋诗、文、词: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附)。 北宋词:柳永、秦观、周邦彦。 北宋女文学家:李清照。
南宋(1127-1279) 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南宋词:辛弃疾、姜夔合。
明代(1368-1644) 王守仁 元明曲: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合。 元明清小说:施耐庵、曹雪芹
清朝(1636-1912) 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颜元、戴震、章学诚。

(一)思想家及其他学术家:

(1)先秦时代: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2)汉代:董仲舒、司马迁、王充。
(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伟大的中国思想家。魏王弼的思想似乎有点价值,但他的事迹很少,不够做传。隋代的《中说》倘使真是王通做的,在周隋那种变乱时代有那种思想总算难能可贵。
(4)北宋:张载,程颢、程颐合。专传也并不是很呆板的拿一人作主,也可平叙二人,参用合传的体裁。程颢、程颐是兄弟,有分不开的关系,又不能偏重一人,所以只好平叙。
(5)南宋: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6)明代:王守仁。
(7)清代: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颜元、戴震、章学诚。

(1)南北朝:鸠摩罗什,道安、慧远合。
(2)隋唐:智页、玄奘、慧能、澄观、善道。
(1)经学:郑玄、许慎合。
(2)史学:刘知幾、郑樵合。
(3)科学:秦九韶、李冶合,沈括、郭守敬合,梅文鼎、王锡阐合。
(4)考证学:钱大昕、王念孙合。

(二)政治家及其他事业家:
(1)皇帝: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合,北魏孝文帝(北周孝文帝附),唐太宗、元太祖、明太祖(明成祖附),清圣祖(清世宗、高宗附)。
(2)实际的政治家:周公,子产,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司马光合,张居正,曾国藩、胡林翼合,李鸿章、孙文、蔡锷
两晋、南北朝、隋、唐也没有政治家,王猛可以算一个,而他的政治生命太短,又不能做当时政治的中心。
明代有种特点,思想家只有一王守仁,事业家只有一明太祖,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清代前半,有皇帝,无名臣,道光以后,有大臣,无英主。曾国藩打平内乱,李鸿章迭主外交,都可以代表一部分政治。
民国的酝酿、成立、纷乱,没有几次和孙文无关系。现在孙文虽死,而他所组织的国民党仍旧是政治的中心。所以近代政治可以归纳在《孙文传》内。中间有一部分和他无关,可以做《蔡锷传》来包括。但蔡锷做时代中心的时期太短,不十分够。
(3)群众政治运动的领袖:陈东、张溥合。

(4)民族向外发展的领袖:张骞、班超合,王玄策、郑和合。

(三)文学家及其他艺术家:
最古的文学家应推《诗》三百篇的作者,但我们竟不能找出一个作者的姓名来。战国作《离骚》等篇的屈原,确乎是有名的第一个文学家,但他的事迹不多,真实的尤少。我们为方便起见,不能不勉强的做篇《屈原传》以归纳上古文学。所以:

(1)文学。
战国:屈原。
汉赋:司马相如。
三国五言诗:曹植(建安余六子附)。
六朝五言诗:陶潜(谢灵运附)。
六朝骈文律诗:庾信(徐陵附)。
唐诗:李白、杜甫、高适(王维附)。
唐诗文:韩愈、柳宗元合。
唐新体诗:白居易。
晚唐近体诗:李商隐、温庭筠。
五代词:南唐后主。
北宋诗、文、词: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附)。
北宋词:柳永、秦观、周邦彦。
北宋女文学家:李清照。
南宋词:辛弃疾、姜夔合。

这不过把某种文学到了最高潮的那个人列出表来。做传的时候能不能代表那种文学的全部,尚不可知。临时或增或改,不必一定遵守这个目录。

(2)艺术家

艺术家很重要,但很难做传。

现在倒回来,先讲我多年想做的几篇传如何做法,然后也许可以抽出原则来。那几篇传的目录如下:
(一)《孔子传》
(二)《玄奘传》(以下五传略)
(三)《王安石传》(司马光附)
(四)《苏轼传》
(五)《王守仁传》
(六)《清圣祖传》

高光时刻

让自己动容的句子和情节

感想

如何知道这本书
什么机缘下借了这本书
为什么这本书能看完
这本书让你想起什么,为什么
对于自己一开始总结的部分,有什么想要详细再讲讲的
哪几个部分未来还要再看

Change Log

  • 20221101 00:18

注释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