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如何开会不添堵》每个会议人必备入门手册

基本问题:群体沟通问题

常识问题:

方法论书籍阅读

需要在看完以后在头脑中形成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的具体印象,以上仅是开始

根据N原则(Negligible原则),后续不断实践,复用再修正才是关键

书本信息

1
2
3
4
5
6
- 作者:榊卷亮
- 翻译作者:丁灵(无详细信息)
- 日语原版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翻译版出版时间:2020年4月
- 书籍关键词:引导 会议
- 读者身份:职场人 及 想要锻炼沟通能力的

书籍框架及各章摘要:

以职场故事展开,循序渐进介绍会议引导流程,以及怎么样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引导师。

第一章 总起 :人的一生要劳动7.5w小时,开会3w小时,工作的4成时间在开会。

第二章 引导:介绍引导基本功,开会后确认‘决定好的事情’和‘该做的事情’并发布会议备忘

第三章 书面引导:用3W1H的结构介绍书面引导方法

第四章 直接引导:一场优质的讨论决策会议全流程

第五章 引导全过程梳理:会议引导全流程梳理

总结

方法论定义:用于促进并简化做出决定的一种过程技术,称为会议引导

确定开会类型:见图片

基本功:开会前4P及确认时限及结束条件,开会中引导+书写(意见’‘论题’‘决定事项),开会后确认‘决定好的事情’和‘该做的事情’并发布会议备忘:给所有参加会议的成员发个邮件,把确认好的结果发给他们。

不同级别会议不同对待:

  • 高级讨论决策会议:‘Prep表’,把会议内容拆分成8个设问,依次思考每个设问就能完成会议引导的Prep,让他人帮忙审读Prep表
  • A类
  • B类:
  • C类:
  • 面向对象:职场人士和想要提升自己沟通能力的人
  • 适用边界:所有会议
  • 注意事项:很多,见总结
  • 合理联系:沟通的高阶版本–群体沟通《沟通的艺术》

高光时刻

借鉴RIA方法并进一步调整,读电子书时高亮笔记导出整理~~

XX个重要节点,每一节点都会写清楚我认为重要的原因:

  • 「思维模型/实战方法/基本问题/作者总结寄语」

假设1年算作50周。从进公司起到第10年,每周开3次会,每次开2小时,那么10年就要开3000小时。从第10年到第20年,每周开5次会,每次开2小时,那么10年就要开5000个小时。从第20年到第30年,进入决策层之后,每周开5次会,每次开8小时,那么10年就要开2万个小时。

开会竟然要花掉大约3万个小时?!虽然曾听说人这一辈子要劳动7.5万个小时,但没想到白领生涯的四成竟然都是在开会?我还必须要忍受这样漫长的时间,这种令人昏昏欲睡的会议?!

理想中的会议:会用投影仪来一场精彩的展示之类的。大家都会自由地发表意见,最后果断地拍板:‘就这么办!就这么决定!’然后散会

低水平会议情况:让人感觉最后什么都没决定。•虽然感觉有什么决定,但不清楚具体应该干些什么 低水平会议二:无法按时开完会”“无关的话题很多”“话题跑偏”“无法判断是应该讨论的话题,还是无关紧要的话题”。出现下面这几种情况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会议的结束条件是不明确的。例如,在会议刚开始就以‘关于 ×××,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人想发表意见吗’或是‘我就 ××× 问题来说明一下,首先……’等句式开头的情况。”葵探头看着笔记本苦笑着说:“我们公司的会议基本都是这么开始的。”“嗯,要是说‘听听大家关于××× 的意见’,那样大家就会完全搞不清楚会议的结束条件了,因为没人知道要把意见提到哪种程度才算开完会。是要提几个意见作为参考就行呢,还是把所有能想到的意见都提出来呢? 用以下这几种句式开始的会议,其结束条件不明确~“关于×××,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人想发表意见吗?“今天的会议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我就××× 问题来说明一下,其背景是……” 低水平会议三:没有做足准备的会议往往容易开得拖拖拉拉。比如不做准备就上场,只靠随机应变来引导会议,那么会议开得拖沓也是情理之中的。引导师在会前做了极其细致的准备,甚至连结论都确定好了,那么大家在会议上基本不用讨论什么内容,这样的会议只是为了在形式上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而已。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容易把会开得比较拖沓。”

注意事项:

引导行为非中立:一般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太不现实了。引导师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积极发言,但不能强迫大家接受自己的意见。引导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一方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引导参会者。 施行新的举措势必会遭到一些阻力,这是自然规律。比如在会后向大家确认事项,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事情,之后再去确认吧!”“这点事情你都搞不明白吗?”“浪费时间!”但我们不能在这些话前屈服,而要微笑着说:“非常抱歉,只要一小会儿就能结束了。”然后再继续向对方确认会议事项。这样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效果,决定好的事会变得非常清晰,这样一来大家就都不会再抱怨了。慢慢地,如果不在会后进行确认,大家甚至还会觉得别扭。这样的话你就赢了,希望你能坚持走到这一步

抄写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讨论内容的可视化’和‘讨论流程的秩序化’,通过把整场讨论引导成一个容易抄写的讨论过程,让会议的讨论思路变得清晰有序。”抄写的目的是让讨论‘可视化’,让大家的步调统一,并不需要写得多漂亮、多帅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引导要点:
【要点1 提前设计好结束条件和会议流程】
【要点2 按照“发散—收缩”的流程开会】
【要点3 分清哪些问题应该一起讨论,哪些问题无须共同讨论】
【要点4 留意解决问题的5个层次】
【要点5 让没说话的人发言】
【要点6 注重发言的清晰性,以便明确疑问、意见及顾虑】

会议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人来安排的,因此全员都应该具备“潜在的引导精神”,这一点极为重要。
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讲授引导方法的书传阅给大家看,让大家都能理解基础的引导思路,要想凭一己之力引入新的观念是很困难的,有支持自己的人在,情况就会可靠很多。

在会议时间不够用时应该采取的对策 这次开会没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多数会议都会超时。我就在这里写一下相应的处理方法吧。 按理来说,我们应该在会议结束前的10~15分钟时,对尚未结束的讨论的状况进行确认。此后,如果发现会议即将超时,那么就应该让会议成员在以下选项中做出选择。“让其做出选择”是关键所在。 a. 延长开会的时间。 b. 加快速度,争取按时结束会议。 c. 找其他机会再讨论。 d. 用发邮件等方式代替当面讨论。 要想做到这点非常难,我在这里写几个肯定能用到的提问句式吧。只要用心记下来,迟早有用得着的那一天。 “刚才讨论得比较混乱,咱们还要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吗?” “这个问题,现在来讨论比较合适吗?” “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之后,才能讨论出结果呢?” “如果要把刚才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做个总结),应该怎么归纳呢?” “刚才这部分内容我该怎么写呢?” “咦?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 “不好意思,我有点摸不着方向了,论题是什么来着?” 大多数情况下,从与会议成员略微不同的思考角度来提问会比较有效。 引导师不必追求完美 引导师可以不停犯错,也可以不断遭到否定。只要大家最后能理解得透彻、讨论进展得顺利,那么就说明引导师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如果连引导师自己都对会议内容不明不白,那么其他成员大多也是不清不楚。希望引导师都不要胆怯,尽管提出疑问和意见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吧。

1
2
3
4
5
6
我们认为,只有‘4个P’都齐了,才能说‘准备工作做完了’。”
第1个P是Purpose(目的),即我们想通过召开会议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确认结束条件。这个你们已经知道了。”
两人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2个P是Process(推进方式),即应该如何推进会议到达终点,以怎样的顺序讨论什么样的内容。这些都是在预先思考会议流程时需要考虑到的。
“第3个P是People(参加人员)。为了满足结束会议的条件,必须把有必要参会的人都召集起来,一个都不能少。矢口小姐也说过,不需要让无关人员参加会议。”
“最后是Property(设备)。会议室定好了吗?有没有白板?需要投影仪吗?根据情况,有时还需要准备便签纸和零食点心等物品。把资料用订书机订好只是其中一件很小的事而已。”

“‘引导’的理想目标,是这两种情况的中间状态吧? 由一个人大概准备一下,再由全员认真讨论,在短时间内得出认同感高的结论。既然要占用很多人的时间,就得把时间利用得有效率一点,要不然多浪费啊?” 会议的推进方式,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变化万。这个世界是讲究经验和技巧的,没有什么特效药。”

葵的爸爸把这张Prep表递给了葵。 ① 会议的结束条件是什么 ② 为了满足结束条件,必须要让哪些人参加会议 ③ 参加人员的情况如何 ④ 参加人员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满,怎么让他们表达出来 ⑤ 设定议题 ⑦ 思考需要提前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⑧ 决定时间分配

让那些没必要参加会议的人来开会,会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Prep表的效果,我还有两个重点没有告诉他们。

其中一点是,不要只用脑子想,而要用文字形式将想法表达出来
另外一点就是,要把写好的Prep表拿给其他人审读。
每次都做Prep,不浪费时间吗?在每次开会前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过退一步讲,只要养成了做Prep的习惯,即使不把思路和流程写在表格上也没关系。但是,我们必须事先以某种方式来考虑Prep表中包含的8个要素。大家可以在脑海中想好,也可以在笔记本上写几笔,但是不能什么都不想,否则就一定会把会议开得拖拖拉拉

不管是多么出色的方法,如果学习者的头脑中无法形成应该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的具体印象,那么方法最终也是空洞无用的。因此,我在创作本书时将侧重点放在了“如何开始”“脉络发展”以及“真枪实弹”上。
我在这本书中为大家介绍的引导技术,都是在实际会议中摸索出的“真枪实弹”,没有任何一条是纸上谈兵。
我们一贯采取的做法是: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来实际改变客户的会议状况。

我们既然要帮助客户改革项目,那么就不会隐瞒任何方法。或者说,我们更愿意积极分享我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客户做出示范,再让客户进行实际演练。最终,这些方法都将毫无疑问地转变成客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只是会议引导技术,还有项目策划、资料制作、调查分析的技巧,以及构想策略、应对阻力、系统化策划、选择销售渠道的方法等。我们会公开所有的方法和技巧,请大家尽情学习。

按照正常情况,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方法是咨询公司的武器,也是谋生的饭碗。其他咨询公司的同行也这样说过:“我们公司绝对不会公开方法,也不会教给客户。”

然而我却认为,项目改革的成功与相关人员的成长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个项目的诞生往往源于多场会议的成果积累。如果这些会议开得拖泥带水,那么项目自然也会变得拖泥带水。如果会议成员都掌握了基本的引导技术,那么自然就能打造出高品质的会议。 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我们的帮助,客户自己也能发起高品质的改革。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因此,我们致力于通过做项目来帮助客户成长,积极公开自己的方法。这一切都是为了高质量的改革。 我衷心地希望各位读者能借由此书,去尝试发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革。

Change Log

  • 20230131 23:40 复习的百忙之中创建整理

注释 notes